在安徽西南部,有一座宁静而温暖的小城——安庆市太湖县。这座小城,人口不过50多万,却以令人瞩目的“好人”成绩单,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“好人之城” 。截至目前,太湖县已涌现出6位“中国好人”、9位“安徽好人”和208位“安庆好人”。他们宛如夜空中璀璨的繁星,照亮了小城的精神苍穹,更化作太湖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,向世人展示着这座小城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温暖的道德力量。
凡人善举,铸就身边的道德丰碑
太湖县,坐落于大别山南麓,山水相依,风光旖旎。这里的山水不仅赋予了小城灵秀的气质,更孕育了淳朴善良的民风。村庄错落有致地依傍青山而建,邻里间守望相助,这种源远流长的互助精神,催生了独特而蓬勃的“好人生态”,在这片土地上,助人为乐、见义勇为的故事屡见不鲜:致力公益事业发展爱心团队的基层干部、扎根山区为孩子们点亮知识灯塔的乡村教师、“两让”宅基地给村里修路的普通农民,以及蜜月途中遇地震徒手救人的新婚夫妇……
在太湖县熠熠生辉的“好人”名单中,有一位名叫吴义阳的邮递员,二十几年如一日,穿梭奔波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,这条邮路,承载着他的青春与汗水,也连接着大山里村民与外界的希望。他走过的路程,已超过60万公里,无论风雨烈日,还是寒冬酷暑,他从未有过一丝懈怠,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为“桐山鸿雁”,他的敬业奉献精神,如同一束光,照亮了山间小路,更赢得了村民们由衷的赞誉与尊敬,也让他荣膺“中国好人”称号。他的故事,是太湖县淳朴民风最生动、最鲜活的注脚,也是凡人善举铸就道德丰碑的有力见证。
文化传承,厚植好人成长的土壤
太湖县,历史的长河在这里缓缓流淌,沉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,成为滋养“好人”成长的肥沃土壤。这里是禅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,佛教的慈悲为怀、普度众生理念,如同古老而悠长的梵音,在这片土地上回响千年,深深植根于太湖人的心中,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们善良、宽容、博爱的精神品格,让“善”的种子在人们心底生根发芽。太湖县还是黄梅戏的摇篮之一,黄梅戏以其婉转悠扬的曲调、质朴真挚的情感,传递着人间温情与道德力量,戏文中的忠孝节义、仁爱礼信,伴随着黄梅戏的声声传唱,早已融入太湖人的血脉,成为他们为人处世、安身立命的准则。人们在欣赏黄梅戏的同时,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着道德与文化的熏陶,让善良与美德在艺术的滋养下茁壮成长。在当地的祠堂里,庄严的族谱中,还有家风家训里,也不乏对先辈善行义举的记载,或是乐善好施,救济邻里;或是仗义疏财,助力家乡建设。这些故事,在岁月的流转中口口相传,让“善”的基因在家族的传承中不断延续、发扬光大。
文明创建,播撒崇德向善的种子
太湖县在致力经济发展的同时,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从未停歇。自2008年起,太湖县便启动了“身边好人”评选活动,通过群众推荐、网络投票、专家评审等环节,每年评选出一批事迹突出的好人。这些好人,来自不同的行业、不同的年龄,他们或许是平凡的工人,或许是普通的农民,又或许是辛勤的教师,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质——善良与担当,对于当选的好人,太湖县给予隆重而热烈的表彰,让他们的善举得到应有的尊重与认可。
近年来,太湖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持续开展“好人评选”活动,树立了一批又一批道德模范,让好人不仅有荣誉,更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这些“好人”的事迹通过媒体报道、宣讲团传播,从报纸、电视到新媒体,从线上到线下,一个个鲜活的好人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,通过“身边人讲身边事、身边人讲自己事、身边事教身边人”的方式,放大向善力量,引导人们见贤思齐,使道德正能量得到了更好的传递。
此外,太湖县还将道德建设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。在和美乡村建设的征程中,不仅注重环境的美化与改善,让乡村处处呈现出绿水青山的宜人景象,更注重乡风文明的提升,持续开展文明村组、五好文明家庭、“好婆婆”“好媳妇”等评选活动和好家风家训家规晾晒学习活动,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。同时充分发挥道德讲堂、文化礼堂等阵地作用,邀请好人走进讲堂,分享自己的故事与感悟,让村民们在聆听中汲取道德的力量;同时还建设了“好人大道”,将好人的事迹与照片展示在醒目位置,让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中,能时刻看到榜样的力量。从乡镇到村组,从街头到巷尾,“学好人、做好人”成为社会风尚,“做好人、行善事”也成为太湖人民发自内心的自觉追求。
太湖的“好人”现象,并非偶然,而是文化、民风与制度共同写就的答卷。在这片土地上,崇德向善的基因代代相传,淳朴民风浸润人心,道德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,每一个“好人”故事,都是这座小城温情密码的生动诠释。太湖的“好人”们,用平凡的行动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,他们像一盏盏明灯,照亮了前行的道路,也温暖了这座小城的每一个角落?;蛐?,这正是太湖成为“好人之城”的真正原因——在这里,善良是一种习惯,温暖是一种力量。
在这片土地上,好人的故事还在继续,崇德向善的精神也将代代相传。太湖县,这座好人之城,正以其独特的温情密码,书写着属于它的时代篇章…… (记 者:刘 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