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,红白喜事的陈规陋习,如同缠绕在乡村发展脖颈上的绳索,既加重群众负担,又桎梏文明新风的吹拂。百里镇直面这一现实难题,以系统性思维、创新性举措,全力推进红白喜事移风易俗,为乡村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动能。
组织重塑:构建治理 “新骨架”
为破解红白事 “无人管、管不好” 的困境,百里镇在全镇各村居成立红白理事会,成员从乡贤、老党员、村民代表中精挑细选,让熟悉村情、德高望重的 “自己人”,管起 “身边事” 。同时将文明“新风”写入村规民约,将移风易俗从道德倡导,转化为可遵循、可执行的制度规范。党员干部更是先行一步,签订承诺书,严格落实,以自身行动,打破 “人情枷锁”,引领治理风向。
宣传破壁:让文明 “活” 在日常
移风易俗,难在转变固化观念。百里镇创新沉浸式入户走访宣传,让文明因子融入生活,收获的不仅是生活好物,更是 “文明践行者” 的身份认可,让文明行动有了实实在在的 “回响”。
如今,百里镇红白事成本降了,彩礼纠纷少了。更动人的改变藏在细节:年轻人策划旅行婚礼,把 “排场” 换成 “回忆”;老人不再执着 “厚葬”,选择生态安葬;邻里纠纷调解,“按村规来” 成了共识。移风易俗,不再是政府 “独唱”,而是群众 “合唱”,当 “省钱省心又体面” 成为新风标签,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石,正在这些细微却坚定的改变中,愈发坚实。
这场移风易俗实践,是乡村治理的深刻探索。百里镇以组织为纲、宣传为翼、治理为基,破陈规、树新风,不仅卸下群众 “人情负担”,更激活乡村自我更新的活力。当文明新风真正融入生活肌理,乡村振兴的画卷,必将增添更亮丽的精神底色。(赵小娟)